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要比数字出版建设早一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技部在“863”项目组专门设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软课题”以及其他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科研项目,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始。这里说的数字出版主要指的是传统出版界的数字出版,不包括网络游戏、广告等内容。梳理一下二者发展的脉络,发现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数字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网络平台建设和数字资源服务。这四个方面正是数字出版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的成绩和不足,传统出版界或可借鉴。 倡导大工程建设,不能单打独斗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宏观建设指的是国家层面的,微观建设指的是各个图书馆自己建设的一些地方资源、特色资源,以及购买的各种数字资源。 国家层面的资源建设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包括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等几大工程,还有教育部数字图书馆的“九五”攻关项目,这些工程有的偏资源,有的偏技术,有的偏平台,最终目的是将资源、技术和平台结合在一起。 像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1998年由国家图书馆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后被称为“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目前,该工程在数字资源建设上累计建设了总量近10TB的数字资源。 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即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 2000年 6月成立,由中科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组成。经过 15年的建设和发展, NSTL初步建成了面向全国的国家科技文献保障基地。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 1998年11月正式启动。 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已建成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和成员馆三级网络结构。 CALIS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实时的联机合作编目,建成了学科和文献类型最多的联合目录数据库。 宏观资源建设主要以这三大工程为代表,一些公司建设的项目,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民营公司的超星公司、中文在线等也可归于此类。 对数字图书馆来说,资源建设是基础和核心,对数字出版来说也是如此。但不难发现,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期,基本上是由大的工程来推动的。在数字出版领域,全国性的大工程却貌似没有,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基本都是在单打独斗。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资源建设为国内数字出版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的买方市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出版界的数字资源建设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工作,完全可以进行合作。像国家图书馆开发的数字资源加工系统,对出版界的数字资源建设同样适用。二者如果在数字资源建设上进行合作,出版界委托图书馆界进行代加工,客观上也向图书馆界推广了出版界的数字资源,将很好地促进其营销工作。 传统出版界的技术研发依旧乏善可陈 技术研发一直是制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图书馆界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像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ILAS,就是由深圳图书馆组织开发出来的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规模、各种类型图书馆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此外,图书馆界还开发了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区域服务系统和文献数字化工业化生产加工系统等很多系统,基本满足了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标准规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保障。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非常注重标准规范的建设与推广,我国数字图书馆界的标准规范绝大多数是由图书馆界自主完成的。 前面提到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制定完成了《中文元数据方案》,它对我国制定可操作性的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或规范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并对我国制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和行业元数据标准和规范打下了基础。 未来,图书馆界还将进一步致力于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ISO、 IFLA等国际组织的联系,将经过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检验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相对来说,传统出版界在技术研发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上则乏善可陈。数字出版先进技术,民营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标准上,传统出版界几乎是一个单位一个标准,不能互联互通,不像图书馆,通过大工程和各种联盟将标准基本上统一了。
平台建设,都只是刚刚开始 平台建设是资源建设的自然延伸,数字图书馆建设莫不是如此。像 CALIS初期建设共建共享的编目平台,现在正在建设门户网站,希望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同样如此,正在打造中国编目中心,书目的共建共享已经下沉到后台。 传统出版界也建设了一些大的平台,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数据库”等等。而实事求是地说,在大的平台建设上,图书馆界比传统出版界要做得好,但在运营上,传统出版界反而做得要好一些。 图书馆界的公共平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比如: CALIS因为经费不足,门户建设没有开展起来。或许是因为,综合平台需要商业化运营才能够推动下去,否则一定是形式大于内容。 各个图书馆通过官方网站提供数字资源服务。这些小的平台搞得有声有色,在区域内很好地提供了数字资源服务。传统出版界似乎只能联合起来做大平台,对小平台缺乏兴趣。很多出版社没有官方网站,或者更新速度超慢,聊胜于无。 因此,在平台建设上,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传统出版界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数字资源服务亟需成熟模式 数字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界的强项,也是图书馆界的立身之本。在这方面,传统出版界需要更新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也离不开大工程的推动,包括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从2002年开始,边建设边服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并通过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的共建共享。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1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出。该工程将建设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2012年开始启动,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出,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三大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深入人心。各个图书馆其实都是这三大工程的具体实施和执行机构,特别是中小图书馆。 然而传统出版界的数字资源服务目前看来还没有成熟的模式,毕竟图书馆属于公益事业,出版社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当前,国家积极鼓励由图书馆界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传统出版界或许可以积极运作,将数字资源服务纳入到该范畴,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