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档,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虐遍四海八荒”争议不断,粉丝在每场电影放映时只购一两张票保证排片的“锁场”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喧嚣过后,静下心来只看这部电影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把故事讲好。 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小说或者电视剧的观众,知道这个故事是讲述青丘女帝白浅与天族太子夜华跨越三生三世的爱恋,但是没看过的观众走进影院之后,有多少人理清了这个思路,看懂了这个故事,就很难说了。 小说是从男女主角的第二世开始,穿插回忆第一世的故事,然后去发展第三世的内容。电视剧有较长的篇幅,用几十集慢慢讲故事,按照顺序从第一世开始,然后讲第二世和第三世,观众自然很好理解。电影则是更多按照小说的叙述,从第二世的中间开始叙事,穿插回忆第一世,就容易让观众感觉混乱。加上里面的人物交代不够清楚,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人物名字和虚构空间里的种族名词层出不穷,观众更是摸不着头脑,失去了观影最基本的乐趣。 电影回归本质是一个讲故事的艺术,想把小说变成影像化的表达是很需要功力的,文字叙述的奇妙在于字里行间会在读者脑中引发联想,在心中激起涟漪,而影像化的处理之后呈现了最直观的画面,需要浓缩和精简。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部109分钟的电影,想要容纳30多万字的原著内容,一定有内容上的取舍,但是从目前呈现的效果来看,电影不是从观众能看懂的角度出发,更多是从保留书中的经典桥段和经典话语出发。这样的话,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看片的过程就有点费劲了。 比如女主角在放孔明灯许愿的时候,两次都说自己的愿望是“我只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句话在书里的时候,能充分联系两人的过往,让读者印象深刻,同时也点明了书名的意义。可是到了电影里,在删除了背景叙述而且没有更多针对桃花的表达内容之后,女主角还不断许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让普通观众一头雾水。 笔者身边的观众几次三番地问起,到底为什么要许这个愿望,是有特殊含义吗?还是女主角就真想扛个锄头去种十里的桃花?缺乏逻辑和前因后果的叙述,让电影的表达不够完整,也就造成了观影的困惑。 此外,影像化处理需要考虑叙事的节奏,能保证观众可以理解故事并能看下去。比如男女主角相识之后一个小片段连着另一个小片段,进展神速,初遇之后男主角立刻带着孩子去与女主角同住,在感情进展的表现部分着墨太少,观众会觉得这两个人怎么莫名其妙就爱上了,怎么突然又闹矛盾了,突然男主角就死了,最后冰裂开了活过来的是男主角,还是他的另一世?这些情感的处理都没有很好地去考虑观众的感受,而那些被广泛诟病的拉面等生活场景也表现得过于琐碎化,不知道对推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建立有何作用。 这部影片共斩获5亿元票房,但票房只能代表市场的运作程度以及观众的数量,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口碑。更何况这些观众中有主演的“忠粉”,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小说粉”和“剧粉”,电影自然还有不少的拥趸,但不得不说,它更像是一部赚快钱的“粉丝电影”。 我们当下的电影首先需要做的,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先把基本的故事讲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